“传统文化+出圈国漫”,史学青年推动传统游戏走进校园


【来源:历史文化学院团委 | 发布日期:2025-03-24   】 【选择字号:

“游”艺润心,“戏”乐弘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推动基础教育建设,313日下午,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携手兰州大学支教协会、甘肃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兰州大学服务队,在榆中县萃英学校面向4个年级近100名同学,开展了“传古韵·启童心”系列活动第5期——“传统游戏”主题支教。本次活动分为教师讲解、手工实践和游戏体验三个部分进行。

活动伊始,志愿者结合富有陇原特色的石窟艺术,为同学们讲解了敦煌壁画中的游戏。“壁画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呀?”,志愿者展示壁画图像,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积极回答,尝试与图中的同龄人共情。莫高窟第9窟壁画中的“竹马”、榆林窟第15窟壁画中的“步打球”、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爬树采花”……一幅幅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的图景随着志愿者们的讲解展现出来。同学们通过这一桥梁,与千年前的同龄人对话,领略了甘肃多彩的游艺世界。“在讲解敦煌壁画中的传统游戏时,我感受到传统文化不是标本,而是种子,孩子们用童心浇灌出的,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命之树”,志愿者申以欣在完成这一部分的讲解后如此感叹道。

之后,志愿者围绕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两种传统游戏——毽子和投壶开展了讲解。毽子的讲解以电影《哪吒》中主人公踢毽子的片段和志愿者的展示为切入点,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志愿者又结合汉画像石和各类传统文献,讲解了毽子的发展历程及其字形演变,并鼓励同学们尝试书写“毽子”二字的正确字形。志愿者也采用相似方式对投壶的历史作了梳理,引导同学们思考其演变原因——丰富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环节取得良好成效。参与本环节教学的志愿者李泽英表示:“活动不仅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增添了乐趣,更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份属于他们的独特童年记忆。”

教学环节结束后,支教活动进入了实践与体验环节。志愿者李宇涓为同学们展示了毽子制作的过程,并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志愿者们的细心陪伴中,每一个小朋友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毽子。随后,志愿者组织同学们到操场上体验亲手制作的毽子,并提供了投壶、翻花绳、丢手绢等传统游戏的道具,与小朋友们共同游玩。在切身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热爱进一步加深了。

所有环节结束后,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青协负责人郑成凯表示:“本次活动在策划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甘肃特色文化以及社会热点,设计了讲解、手工与体验环节,使得文化内涵的呈现更为立体,能够更好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目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已经举办了5期“传古韵·启童心”系列传统文化主题支教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走进了许多基础教育阵地。未来,青协将进一步优化支教内容,并扩大其社会影响,以担当史学青年的时代之责。(通讯员 叶芷汀 丁嘉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