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堂“大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堂“大思政课”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届毕业生最后一堂“大思政课”上,院长蔡文成教授以“授一业、送一程、祝一生”的诚心,祝愿毕业生带着“胸怀家国,勤学敏思”的院训精神奔赴广阔天地。6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25届本硕博毕业生走进甘肃会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为毕业生上好最后一堂“大思政课”。这已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八年以这种形式加强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
用脚步化认知:毕业是一堂行走中国的思政课
“用万分之一的时间走万分之一的长征路”。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师生通过模拟长征路线、假设战场环境,讲述长征故事、唱长征组歌、吟长征诗词等方式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体验红军长征翻山越岭的艰辛、感受思政课的魅力与温度。学院党委书记杨宏伟教授表示,“行走的思政课”目的是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铸魂工程,为毕业生扣好走向社会的“第一粒扣子”提供思想基石与精神动力。八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毕业生在刘家峡水电厂走进大坝、厂房,感受新中国工业发展的脉搏;在白银走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感受白银之变和广大劳动工人艰苦奋斗的担当精神;在兰州新区,走进绿色化工园区学习了解“液态阳光”技术,感受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在兰州特殊教育中心,走进先天性残疾儿童的内心,带着仁爱之心去关注现实……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红色场馆到基层社区,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长期的毕业生最后一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构建起多维度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善用社会大课堂,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贯通,不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
以分享启心智: 毕业是一堂熔铸信念的思政课
在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纪念塔前,全体师生庄严肃立奏唱《国际歌》,重温入党誓词、向红军英烈敬献花篮,以铿锵誓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身的先烈致以深切缅怀。在会宁干部学院,师生围坐在一起,以“信仰之力,书写青春最美华章”为主题进行分享交流。学院教师代表李新潮表示,“今天我们在会宁触摸历史,不是为了复刻过去的苦难,而是要激活信仰的‘源代码’”;博士毕业生刘洋谈到:“寻求学习的门径,态度应该端正,志向应该高大”;本科生黄玉涵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信仰的种子,只有在亲见政策如何让荒坡披绿、让百姓展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在心田里扎下根须”。八年来,学院用心用情为毕业生打造启智润心、昂扬斗志的最后一堂“大思政课”,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开展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踏入社会之时既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勇气,也有心系祖国、胸怀世界的理想与抱负。
用行动写青春:毕业是一堂书写青春的思政课
马院学子的青春始终与红色基因相融、与时代征程并行。“我是2025届本科毕业生宋韦庆,也是全国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毕业后,我将前往云南省石屏县支教一年,把萃英山下的故事讲给异龙湖畔的孩子们听”。和众多以火热青春追逐梦想的兰大马院毕业生一样,宋韦庆讲述了他用信仰书写的青春故事。八年来,一届届马院学子带着兰大马院赋予的精神品格,奔赴祖国各地。无论是扎根基层、服务西部,还是投身科研、创新实践,都坚定着理想信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奋斗中绽放青春。从西北高原到祖国各地,从脱贫攻坚到科技强国,无数马院校友用行动诠释“胸怀家国,勤学敏思”的院训精神和责任担当。一段马院情,终生马院人。课堂上,学院教师代表将“兰大马院人”证书颁发给全体毕业生,师生齐唱兰州大学校歌并依依惜别,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最后一堂“大思政课”圆满结束。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深耕“大思政课”育人创新实践,致力于将理论研究与红色资源相融合、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奋斗者,让思政教育为培养时代新人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