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蓝海”获绿洲,协同发展启新程
古丝绸之路黄金通道之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与新能源战略要地之中,河西走廊正书写着“双碳”目标下生态治理与能源发展协同并进的新篇章。今年暑期,来自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地球科学专业、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以及兰州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5名同学共同组成兰州大学“沙海之光”实践团,深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基地,开展“河西走廊光伏治沙效益评估”社会实践调研,实地探寻“光伏+治沙”模式如何让荒漠化土地重焕生机。
团队通过实地勘察、与基地工作人员深度访谈、精准分析相关数据等方式,全方位解码这片曾经“沙患”严重区域的生态与能源转型之路。
光伏阵列映沙海,科学布局筑根基
初抵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基地,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板阵列。在西北炽热阳光的映照下,整齐排列于广袤沙地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与远处连绵的黄色沙丘形成鲜明反差。据悉,该基地地处腾格里沙漠西缘,项目建设前,这片国有未利用沙漠植被稀疏,仅零星生长着蒿子、梭梭等沙生植物,且因长期缺水,多数植物早已干枯。“光伏板不仅是发电设备,更是治沙‘利器’。”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光伏板阵列能有效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为板下植被生长营造了适宜环境。近处光伏矩阵下方,点点绿色已然萌发,生机盎然。实践团成员走进光伏阵列区,亲眼见证了板下茵茵绿草与周边裸露沙地的鲜明对比,直观感受到“光伏+治沙”的初步成效。
更令人惊叹的是,基地的光伏板布局暗藏“科学玄机”。“每一块光伏板的角度、间距,都经过精密计算,绝非简单插入沙地。”有着多年治沙经验的工作人员指着光伏矩阵解释,团队需综合考量当地风速、日照角度、沙丘移动规律等多重因素,依据海量气象数据调整光伏板参数。实践团成员实地测量发现,基地光伏板均呈37°角倾斜,板间距离精准设定为11.9米,最大化兼顾发电效率与治沙效果。
多维治沙显成效,产业联动促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重点关注了基地的科学治沙措施,发现多项“组合拳”共同守护沙地生态。在光伏板之间,工作人员精心铺设了1.5m×1.5m的网格化稻草沙障,通过开沟、铺草、压沙等标准化工艺,将流沙牢牢固定,避免沙丘移动对光伏设施造成损害。这些草方格不仅能阻沙、降风,还能有效聚集雨水,为后续植被恢复储备水分。工作人员透露,为持续保持固沙效果,草方格沙障需每四年进行一次更新。
而在场区四周边缘,基地创新采用“草方格与植物固沙相结合”的方案,构建起多层生态防护网。从外围到光伏区,依次种植了梭梭、花棒等耐旱灌木,形成一条宽达4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为践行节水治沙理念,每株灌木栽植时仅灌溉1公斤定苗水,之后完全依靠自然降水生长。”负责人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对项目的生态可持续性有了更深认知。
生态效益之外,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样亮眼。据工作人员介绍,九墩滩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约194亿元,除核心的发电收益外,还带动了当地建筑施工、劳务输出、材料供应等多个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活力。更值得期待的是,基地未来计划引入肉苁蓉等沙生经济作物,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沙中淘金”的复合收益模式,让沙漠真正成为“聚宝盆”。
模式创新启新篇,青年担当践使命
“光伏治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总结中表示,该项目打破了人们对沙漠“荒芜无用”的刻板印象,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共生”的转变,为干旱荒漠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同时,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周边村民参与治沙工作与电站日常维护,让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当前,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九墩滩光伏治沙项目作为其中的典型示范,充分展现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工作人员透露,基地二期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光伏装机规模,优化治沙模式以提升植被覆盖率,同时探索“光伏+农业”“光伏+旅游”等更多融合业态,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夕阳西下时分,实践团成员告别九墩滩基地。余晖中,光伏板泛着金色光芒,宛如一片沉默却充满力量的“能源海洋”;而这片“海洋”之下,新的绿洲正悄然生长。“光伏治沙,不仅是在沙漠中‘种’出电能,更是在为未来‘种’下希望。”实践团成员感慨道。
此次社会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他们表示,将把九墩滩的实践经验带回校园,通过多种形式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参与生态治理,以青春之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